
今年年初,日本又发生地震。
天灾虽然很快平息,人祸却接连不断。
地震后不久,便有媒体发声呼吁,警惕避难所发生的性暴力。
怕什么来什么,很快便有性侵未成年女性的丑闻爆出。
一名19岁的男子,被一户人家收留在车中。
避难的三天间,却将魔爪伸向对方未成年的女儿。
「年轻女性如果一个人躲藏起来,也会遭到袭击」
事实上,这类趁人之危的丑闻不是第一次爆出。
突发的地震导致民众的恐慌,也冲击了社会秩序。
而一部日本新片,同样聚焦于一桩地震后的丑闻,曾被日本政府极力掩盖真相。
去年,影片上映后深受媒体和评论界好评。
不仅获得釜山电影节最佳影片,而且拿下《映画艺术》2023年度最佳电影TOP10第二名。
事件发生后一百年重看,仍觉触目惊心。
同时,也带来一种警示——
《福田村事件》
1923年,日本发生了著名的关东大地震。
一时间,楼宇坍塌,尸横遍野,造成了超过10万人的伤亡。
福田村,是东京周边的一个小村庄。
由于村民都住在零散的平房,受地震的影响微乎其微。
所有的男人们齐聚一堂,忙活着一场晚宴。
其中有不少穿着军装的退役军人,来自当地的「在乡军人会」。
酒过三巡,军人会的成员开始邀功请赏,并鼓吹忠君爱国。
席中一个船夫,却公然地唱起了反调。
在他看来,参军入伍不过是一场骗局。
退伍军人还穿着军装,恐怕是怀念部队里的白米饭。
「像我们这号人只是用来挡子弹的」
此番言论一出,立即引起了众怒。
一旁的发小,则发出了冷笑。
指责船夫,是对别人老婆下手的奸夫。
越吵越凶,两人随即扭打作一团。
原来,船夫爱上一名有夫之妇。
趁着妇人的丈夫应征入伍,两人打得火热。
他们约定,等时局太平了就摊牌。
然而地震后,一则流言让平静的村庄如临大敌——
在日朝鲜人,正在全国趁火打劫。
不止抢劫强奸,还有人到处放火,甚至往井里投毒。
一时间,人心惶惶。
在乡军人会率先站出来,组成警备团。
对过往的外乡人进行严格筛查,就地杀死所有朝鲜人。
众人激动地喊着口号,一副大义凛然的架势。
唯独船夫,鄙夷地看着这些人。
一连几日,村镇上都没有朝鲜人的身影。
官方也发出了解除戒严的公告,这场闹剧眼看就要收场。
船夫想不到,自己竟成了惨案的导火索。
一支卖药商队找到他,要求帮忙摆渡行李过河。
对方离谱的砍价和傲慢的态度,令他火气冲天。
两人争执推搡的片刻,吸引来了同村的发小。
商队操着一口难懂的关西方言,被发小误认为是朝鲜人。
他惊得连滚带爬,敲钟召来了全村人。
面对全副武装的村民,船夫再三解释,却难以平息恐慌与敌意。
商队有官方盖章的行商许可证,村长也派出了专员去县城里核实。
但,闹哄哄的众人早就先入为主。
领队手中的朝鲜扇子,立马成了「铁证」。
「这是朝鲜人的东西」
船夫拼命阻拦,劝说众人等待专员回来。
若证实是朝鲜人,随意处置。
但误杀了日本人,必然要锒铛入狱。
「如果他们真是日本人该怎么办?」
岂料,沉默的领队突然起身。
满脸愤慨地大吼,眼神扫视在场所有人。
「是朝鲜人就能杀吗?」
船夫惊恐地看着眼前这个男人,顿感大事不妙。
围观的一人木然地劈下锄头,领队倒在血泊中。
躁动的村民们,仿佛嗅到血腥的狼群。
一场大屠杀,就此爆发了。
青涩的少年书生,被十人围堵,用长矛捅死。
怀抱幼童的妇女,逃到河中苦苦央求,最终还是未能幸免。
「你们是魔鬼!」
直到政府官员赶到,才救下了剩余的幸存者。
15人的商队中,有9人丧生。
其中还有一名孕妇。
福田村事件,只是这段历史中微小的缩影。
地震后被借机杀害的在日朝鲜人、中国人,仅有记载的就超过了6000人。
原本纯朴的村民,几乎一辈子都没见过外国人,更没有利益往来。
却在流言的影响下,成了最丧心病狂的刽子手。
本片用群像戏的形式,复盘了百年前的惨案。
首先,是军国主义思想兴起。
片尾,屠杀被官员叫停,村民将面临指控。
领头的退伍军人一个劲地喊冤,称自己是为了守护村庄、保卫国家。
可再看他方才杀戮时的神情,分明是为了争权夺势。
似乎只有杀伐果断,才能保护妻儿、领导村民。
「一到关键时刻就没胆量了吗!」
军国主义思想,更直接作用于下一代。
开头那一场晚宴,其实是在为一个年轻人践行。
不久,他将作为甲等预备兵,被送往前线。
当着一众前辈们,他铿锵有力地发誓。
面对「朝鲜人」,他拔出了佩刀。
用孩童的鲜血,浇筑了成人礼,预热了战场。
至于那个发现「朝鲜人」的发小,也有着私欲。
他的父亲曾参加过中日旅顺之战,是受村里人敬仰的「战争英雄」。
可事实上,父亲只是一个负责收拾尸体的人。
父亲厌恶战争害怕死亡,为了不被瞧不起,编造了所谓的斩首记录,充当自己的功名。
因此,发小渴望着重塑家族的荣光。
看到杀戮开始,他兴奋地咽了咽口水。
端起竹矛,向无辜的女人刺去。
屠杀,是慕强者的自证。
证明的标准,被冠之以所谓的「忠君爱国」。
对他们本身来说,又有什么益处呢?
男孩的母亲,脸上写满了愁容。
「就那么一个儿子还被国家抢走了,怎么可能高兴得起来?」
船夫的发言,也犹在耳边。
政府发动一场无意义的侵略战争,让穷人子弟去挡子弹、当炮灰。
「那样的战争究竟有什么意义?」
再往深处挖,是极端民族主义。
即使是反战的船夫,也难以摆脱狭隘的偏见。
长期的殖民统治,令东亚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。
朝鲜人失去土地,被迫流亡日本,却被指责占用了资源。
「他们能吃上饭就该感恩戴德了」
偏见的诞生,有时也是自上而下的产物。
最早散播谣言的,居然是政府的公职人员。
报社媒体,同样在煽风点火。
他们撰写「朝鲜人暴动」的新闻,洗脑民众。
将朝鲜人当作社会之敌,借机攫取公民的隐私。
遑论多年后的调查显示,谣言来自天皇的授意。
彼时,社会主义思潮、工人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。
极右政府决定转移矛盾,镇压所有不利于统治的声音。
在一场蓄谋已久的人祸中,没有人能全身而退。
就拿药商队来说吧,他们是被害者。
但,他们的认知同样配得上苦难。
欺骗生病无助的村民,是他们主要的营生。
就像领队对下一代的训诫:
「只能靠从更弱小的人身上捞钱才能活下去」
商队是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。
但,他们仍保持着优越感。
日本人身份,被他们视为乱流中的平安符。
沿途遇见屠杀朝鲜人,也事不关己。
「咱们的地位肯定比朝鲜佬高啊,你傻吗?」
直到自身尊严被践踏,领队终于不再作壁上观。
他发出了对镇压本质的拷问。
讽刺的是,这成为了他的「认罪词」。
「割兽心的代价,就是温热的人心被割」
话说回来,为什么要说,对我们同样是一种警醒呢?
鱼叔觉得,大家不止要牢记一段国仇家恨,更是要警惕一个问题:
该如何界定一个人的身份。
日本名导大岛渚,曾于1968年拍摄了电影《绞死刑》。
片中的死刑犯R,是一名在日朝鲜人。
在此之前,人们通过外貌一眼辨出朝鲜人。
R却不同,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日本人。
影片将现实与幻想并行,揭露了近代日本最大的隐疾:
单一民族的幻想。
日本国民死守着文化、血统的纯正性。
但,文化的交流,冲击着固有的身份认同、等级观念。
国族,早已成为了一个抽象的概念。
「我不想被抽象的概念杀死」
再看片中,界定一个人身份的方式是简单粗暴的。
杀一个人,也不需要真实的罪名。
首先,听口音。
朝鲜人说不好浊音,很轻松就能试出来。
其次,考常识。
要求他们把历代天皇的名字讲一遍。
还要大喊「天皇陛下万岁」,来表忠心。
听起来荒谬。
可当下的国内网络,又何尝不是如此。
宫廷玉液酒,成了鉴别间谍的「照妖镜」。
人们对着彼此的IP地址,开各种各样的地图炮。
因为一句话,就能给素昧平生的网友扣帽子。
当国族观念成为党同伐异的旗号,便滋生出仇恨。
那些自诩正义的使者,恐怕也不见得真的是为国为民。
福田村的众人,将矛头对向了所有反对派。
有人上前阻止,都被打到了对立面。
曾在朝鲜驻扎多年的随军翻译,挺身为药商担保。
却被村里人唾骂为叛徒,是在故意偏袒朝鲜人。
翻译的老婆,是个城里来的女人。
因为穿着洋气优雅,一直遭到村中其他妇女的妒忌、厌恶。
当她站出来说话,众人差点将她一起干掉。
船夫和偷情的相好,竭力阻止乡亲们滥杀无辜。
结果被揪住领子,痛骂过去的不忠。
从家庭上升到全村,甚至是国家。
这样的审判,往往是最缺乏具体标准,也最容易脱离理性。
你罪该万死。
罪名不写在金科玉律,仅仅因为你与我们不同。
全文完。
助理编辑:三十郎
